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济台>正文

城市经济导报:被卖给烧锅炉的“红哥”后,该何去何从!

时间:2017-05-22 10:40:00    来源:天涯论坛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7-05-17 16:28陈红玉,陕西榆林清涧人,自称“红哥”。早年在榆林日报烧锅炉,后因其利用锅炉工身份将单位燃煤倒卖牟利,事发后被榆林日报开除。

  此后,其意志消沉,但终日混迹于陕西媒体圈。正因如此,在2000年左右,初中毕业的陈红玉意外结识时任《城市经济导报》主要领导,随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及“运作”,拿到该报社记者证。

  拿到《城市经济导报》记者证之后,陈红玉放飞欲望的翅膀,发现了“敛财”的门路。

  他立即返回老家榆林,成立了一家推销医疗器械的公司。而后利用记者身份的“光环”对榆林各区县医疗卫生机构展开疯狂“打击”,以曝光负面新闻相要挟,强行“推荐”其公司代理的医疗器械,大肆敛财。

  此举一度令榆林地区大小医疗机构苦不堪言,但惧于其媒体记者身份,大多选择“花钱消灾”。

  由于上述被强行“推荐”医疗器械的众多医疗机构选择沉默,陈红玉经营的医疗器械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他迅速完成了人生财富的原始积累。很快,他又在榆林市榆阳区控制了一个农贸市场,依然门庭若市,为其日后实际控制《城市经济导报》夯实基础。

  2004年前后,由于其利用媒体记者身份要挟涉及的单位越来越多,一些不堪其扰的机构陆续向主管单位投诉举报。2005年,陈红玉被《城市经济导报》正式开除并注销记者证。

  之后,被敲诈过的单位送其绰号“小蜜蜂”,隐喻其见缝插针,敲诈勒索不择手段,直至受害方奉上钱物方才罢休。而对于受害单位称其“小蜜蜂”,陈红玉深不以为然。以示回应,他之后开始称自己为“红哥”。

  2005年,第二次被就职报社开除后,“红哥”的医疗器械公司和农贸市场随即陷入经营困局。而多年“经商”练就的直觉告诉他,此时应利用当记者时苦心经营的“人脉”盘活资金,伺机而动。

  终于,在2015年“红哥”再次迎来人生转折,他期待多年的机遇出现:《城市经济导报》在自身经营不善以及纸媒没落的大环境下休刊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红哥”马不停蹄赶往西安,找到了报社选出来的职工代表黄晓峰(代社长)、吴艳、李德雄(支部书记)等人商议拟出资承包报社经营权、发行权、采编权。

  随后,以《城市经济导报》支部书记李德雄为首的职工代表与“红哥”一拍即合。双方很快商定出一个承包的前置条件即:“红哥”先行支付李德雄10万元人民币用于“打点”上级主管单位(西安报业集团)相关领导,“疏通”关系,为“红哥”承包报社扫清障碍。

  2015年12月某天,在西安市含光路附近的鸿业酒店某包间内,经过一整夜的“商讨”研究,翌日清晨,“红哥”将10万元贿赂款交给李德雄书记,用于“打点”西安报业集团相关领导。

  据《城市经济导报》内部消息显示,此次10万元贿赂款事件,并未通知同为职工代表的黄晓峰、吴艳两人,而是由“红哥”直接交与李德雄书记。闻听此事后,黄晓峰、吴艳、两人还找到李德雄大吵一架。

  内部消息还称,老谋深算的李德雄书记于2016年5月左右让“红哥”给自己打了一张10万元的收条,试图证明自己已将10万元贿赂款退回。但实际该笔贿赂款实际并未退还给“红哥”。至于李德雄最终是否将10万元行贿给西安报业集团相关领导,一时众说纷纭,无从考证。

  在送出去10万元后,“红哥”还时常接送黄、吴、李三位职工代表往返于各类酒桌前,西安的众多KTV、足浴城等娱乐场所经常能见到三人身影。一时间,上述三位职工代表沉醉于“红哥”为其设置的笙歌燕舞中。

  在出入各种会所吃喝玩乐的同时,“红哥”承包《城市经济导报》的计划也在稳步推进,慢慢渗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糖衣炮弹”后,“红哥”最终得偿所愿,以每年85万元的承包费与《城市经济导报》签订了10年的承包协议。

  事实上,“红哥”能成功买下报社,支部书记李德雄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他们几人在得到“红哥”诸多恩惠后,积极投桃报李,不顾大多数职工反对,罔顾国家法律法规及新闻机构管理规范,以每年85万元的价格,将《城市经济导报》的人事、经营、采编权一并打包“卖”给了“红哥”。

  据内部人士提供资料显示,“红哥”与李德雄等人还续签了一份神秘的“补充协议”。该协议特别注明:“甲方(即:报社)不得以任何理由给任何人办理工作证和记者证,否则按违约处理。”换句话说,给谁办证,必须由“红哥”说了算。

  凭借该补充协议,“红哥”牢牢将《城市经济导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红哥”也决定着报社每一位编辑记者的职业生涯。 他在报社手握“生杀”大权,拥有了绝对权力。

  买下《城市经济导报》10年的采编、经营权后,“红哥”迅速发挥自己商业头脑。这份被业界称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份财经类报纸,具有舆论监督权。“红哥”亦因此嗅到巨大商机,他开始盘算起自己的盈利模式。

  首先,他开始打造山头,组建属于自己的所谓“采编”团队。得知“红哥”招兵买马的消息后,一时间,各类因敲诈勒索被原单位开除而被纳入新闻主管部门重点监控名单,声名狼藉的“媒体人”闻风而动,纷至沓来。他们被“红哥”视若珍宝,奉为座上宾并委以“主任、主编”等重任。

  其实“红哥”的想法很简单,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敲诈勒索经验,有多年累积强大的人脉,手中有“资源”,在“挣钱”方面都是能手,绝非那些刚出校门的生瓜蛋子可比。

  第一步,是成立广告公司,让今后各路“好汉”弄回的钱财得以汇总。很快,一家法人为陈红玉的《陕西龙乡广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被冠以《城市经济导报社》官方唯一指定广告运营合作单位。

  第二步,“打造”平台。混迹于陕西媒体圈多年的“红哥”深知纸媒大势已去。事实上他也在随后的工作中主张了自己的观点,“红哥”曾公开告知“好汉”们:“本报社不出报纸,你们也不用出去征订报纸,把广告弄回来就可以了”(注:但实际操作中,此观点因遭遇大多数人反对而搁浅)

  此后,打造所谓新媒体矩阵,被提上议事日程。“红哥”找到报社支部书记李德雄拿到《城市经济导报社》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资质,顺利注册了名为《城市经济网》的网站及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一系列新媒体,并对外宣称上述网站为《城市经济导报社》唯一官方网站。

  第三步,“征战四方”回笼资金。打造好平台,安排好人马之后,“红哥”开始部署“作战目标”。他在报社工作群里曾公开激励“好汉”们:“看谁2016年能给我挣回个金疙瘩”。

  对于“红哥来说”,他对员工唯一的考核标准就是看谁弄回的钱多。这是他对职工的唯一考核标准。

  据早已离职的采编人员讲,“红哥”买下报社后,老员工曾接到神秘包裹。神秘包裹里面是报纸征订单和广告合同及印有陕西龙乡广告公司指定账户的报纸。而此举直接导致这些仍坚持新闻理想的工作人员选择离开。而“红哥”则认为这是自己的管理理念在发挥作用,并公然对外高调宣布自己任《城市经济导报》社长一职。

  而“红哥”招聘的这些“好汉”们却如鱼得水。因为他们不给单位增加负担,没有工资,实际上他们也不需工资,只会往回敲钱,然后通过“红哥”的广告公司领取40%-50%不等的高额分红。

  等给各路“绿林好汉”安排部署完年度广告经营任务后,《城市经济导报》于2016年3月正式复刊。但此时的《城市经济导报》已经被“红哥”这位商人蒙上了浓郁的铜臭味。

  报纸复刊后,“红哥”上下活动为“好汉”们申领记者证。此后,这些人在“红哥”及李德雄书记的协助下,交足5000-20000不等的所谓“押金”后,竟皆如愿拿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新闻记者证。

  但事实证明,这些为“红哥”带来巨额财富的“绿林好汉”,由于大多文化不高,不具备专业采编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也为红哥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例如,一份原定价为98元每年的周报,被“红哥”标价268元每份/年(私自抬高报纸价格,且未经物价部门核准)。“红哥”规定:谁订出去一份报纸,个人可得60元。超过500份,个人可得100元。在巨大“提成”刺激下,《城市经济导报》发行工作一路飙升。

  据了解,2016年,不到一年时间内,《城市经济导报》总发行报纸5000余份,广告盈利达数百万。“红哥”刨去85万元的承包费,赚的盆满钵满。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媒体单位经营,后勤等非采编岗位严禁申办记者证。然而,“红哥”顶风而上,视总局法规为无物,记者证明码标价进行售卖,并规定每个持证者每年至少完成10万元广告任务,否则将被清退,这些在《城市经济导报》已是公开的秘密。

  刘慧,“红哥”侄女,初中未毕业。掌管着报社财务工作,除打理日常财务报表外,还肩负着报社网站“审稿”重任及监控报社其他工作人员动向并随时向“红哥”汇报。

  而正因如此,《城市经济导报》网站刊登了一篇涉及最高领导人的时政类批评稿件,险些酿成重大政治事件,最终在“红哥”运作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西安报业集团做出内部处理。

  时隔不久,2017年5月8日,《城市经济导报》再次“重蹈覆辙”,未经授权私自编发刊登了一篇署名为陕西省组织部某官员文章,再次被陕西新闻主管部门追责。而“红哥”再次发挥了强大的公关能力,他一边指示麾下工作人员联系邮局截留当期报纸,一方面迅速撤换掉数字报内容。此举直接导致《城市经济导报》订阅用户没有收到5月8日的报纸。而即便如此,在事实面前,“红哥”仍未逃脱主管部门查处,但多谋的“红哥”为逃避打击,索性直接把《城市经济导报》从原来丰庆路101号搬到了新址高新2路。最终,令陕西新闻主管部门本次查处吃了个“闭门羹”。

  由于《城市经济导报》实际由初中未毕业的“红哥”侄女审稿,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报社整体采编质量一路下滑,有些监督报道甚至连人名都会写错。而这一切,皆因为报社的“总编”实际由初中未毕业的“红哥”侄女刘慧担任。

  除此之外,“红哥”还为多名被纳入出版局“黑名单”的新闻从业人员“漂白”,协助他们办理假文凭蒙混过关成功申领记者证。只因为,每一个记者证都是明码标价5000-20000不等。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是,国家工信部网站备案信息显示域名为www.csjjdb.com,名称为《城市经济导报》的网站,主办单位显示《城市经济导报社》,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网站负责人为陈红玉的“官方”网站,在遭遇投诉其新闻敲诈、有偿删帖等违规违法行为时,却被西安报业集团纪检组“无情抛弃”认定为“个人网站。”

  据实名举报该网站存在新闻敲诈人士透露,自己实名举报后得到西安报业集团相关回复称:经西安报业集团调查,www.csjjdb.com网站为陈红玉在一家网吧注册的个人网站。因此,其有偿删帖、新闻敲诈等行为均属个人行为,与《城市经济导报社》无关。

  据《城市经济导报》内部信息源显示,随着被敲诈单位的投诉举报日渐增多,意识到危险的“红哥”又悄悄注册了一家广告公司来运作《城市经济导报》以转移公众视线规避风险。

  凡此种种,罄竹难书。关于本帖陈述内容真实性,其实并不难甄别,例如假文凭申领记者证一事,只需将现有持证人员的身份信息输入国家教育部网站核实便知。再例如,银行流水15年内都会存档,相关单位去银行查一查就很清楚了。至于违规采编,将定价98元的报纸提价至268元每份,去省物价部门核实相信也不是难事。

  但陕西出版广电局、西安日报集团、纪检、公安、税务等有关部门会不会查?会不会动?这是一个问题。然而,查不查是你们的事,说不说却是吃瓜群众的权利。

  (注:文中所涉及人物均为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