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济台>正文

最高法:老赖确无财产可供执行 将删除失信信息

时间:2017-03-02 16:40:01    来源:澎湃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被法院认定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将得以退出“黑名单”。

  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增加了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删除失信名单的规定。

  澎湃新闻注意到,对于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信被执行人,《修改决定》明确指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法院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2013年10月,《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开始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高法执行局局长孟祥介绍,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关救济途径、失信名单的退出等规定不尽完善,制约了公布失信名单制度效果的进一步发挥,需进行修改。

  孟祥举例说,纳入失信名单针对的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对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一般不予纳入。

  为此,最高法于2016年10月针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形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规定法院将对此类案件暂时终结执行程序并做结案处理,待发现财产后继续恢复执行。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意味着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此时法院应当删除其失信信息。”孟祥表示,但上述规定出台时间不长,实践中存在没有严格完成“规定动作”就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情况。且由于目前财产查控手段的局限性,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并不意味着被执行人事实上绝对无财产可供执行。

  因此,此次《修改决定》并未规定案件一旦终结执行后就立即删除失信信息,而是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将删除失信信息的条件限定为“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法院才删除失信信息。

  “这一规定较好地兼顾了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利益的平衡,确保了失信名单制度效果的有效发挥。”孟祥同时表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虽然可以免受失信惩戒,但仍然不能有《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中所列消费行为,包括乘坐高铁、飞机,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推荐

  老赖见到执行法官后当场烧香 请神灵保佑不被抓走

  执行法官推开门后,还没有起床的王某,看了一眼执行法官,一句话不说地起床后,径直走到客厅,面对太上老君的塑像,点上三柱香,然后双膝下跪,默默的祈祷,嘴里嘀咕着“请神灵保佑我不被抓走”,且表示坚决不起来。这一幕让在场的执行干警们都大跌眼镜,毕竟王某今年才38岁,这个年龄不应该对鬼神迷信这么执迷不悟。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