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济台>正文

贷乱现象“校园贷”变“毒瘤”

时间:2017-03-14 11:40:22    来源:东北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齐齐哈尔新闻网3月13日讯 (扈 珵) 前不久,南方某城市有一个家庭,夫妇为了给深陷“校园贷”漩涡无法自拔正上大学的孩子还债,掏空了家中积蓄,双双外出打工挣钱,悲戚戚的身影令人唏嘘、扼腕。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校园贷”的巨大“毒害”,而其只是成百上千,甚至更多受害家庭和大学生之一。开学季,“校园贷”仍在或明或暗肆虐,“校园贷”的成因在哪?“毒害”有多大?如何治理?记者展开了一系列采访和调查。

  近年来,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贷款开始了“跑马圈地”,“某某贷”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野蛮生长的背后,“骗贷”“追债”等闹剧在大学校园不断上演,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贷款最终跳楼自杀的极端个案。

  “校园贷”究竟风行到什么程度?学生们借钱都用来如何消费?打着“月息低到0.99%”、“最高可借5万”、“3分钟快速审核”等各色旗号的校园网贷平台,真如广告所说的“全心全意低息”服务学生?还是轻审核瞒漏洞,编织出“服务费”、“逾期费”等陷阱,让贷款学生陷入网贷泥沼的不良中介?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危害一:贷款学生,超前消费还钱犯难

  “再也不用因为‘口袋’问题而搁浅梦想,因为你拥有一台‘网上提款机’”“‘我来贷’——放款最快的大学生借贷,公司目前推出了‘3分钟审批’项目,只需3分钟,快速通过审核”“‘名校贷’——大学生借款平台领军者,月利率仅为0.99%”……这样的贷款广告在高校周边随处可见。“现在已经少很多啦,以前教学楼厕所里都贴满了,好像学校在清理这类广告。”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我听说过的有两名同学使用过校园网贷,都是想换新手机又不想向家里要钱,于是就选择了贷款。男生敢贷一些,基本用来买电子产品,苹果手机、游戏机这类的,还有用来买游戏点卡的,现在超前消费是潮流嘛。”一位大三学生表示,超前消费、分期消费在大学生中并不陌生,自己偶尔也会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来“救急”。

  一位大四的同学说:“选择‘校园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方便、快捷,在手机上注册一下就能拿到钱,比起去银行贷款或是跟家长张口要钱方便多了,去银行贷款流程不太懂,跟家长说了又要有正当理由,如果是想买高档手机一类的免不了被说教一番,还不一定会同意。考虑再三还不如去借个分期,每个月咬咬牙省着点花生活费、再做做兼职,几百块还是可以还上的。再一个我认为有些同学选择‘校园贷’是因为一些难言之隐,不方便让其他人知道,如赌博、女朋友怀孕等,毕竟这些事不光彩,越少人知道越好,所以宁可多花点利息去借‘校园贷’。可借钱时痛快,还款时候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人最后还是把身边的同学都借遍了才还上贷款,还有的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大家都知道他去借‘校园贷’。初衷是为了有‘面子’才去借‘校园贷’,可最后为了还贷骗家长、求同学那还有什么‘面子’可谈。”

  危害二:“校园代理”,拿提成陷“传销陷阱”

  “校园贷”产生的连锁反应让人应接不暇,各大高校相继出现很多“校园代理”,代理们找学生刷单套现,每单付给学生几百元酬劳,贷款金额越大酬劳越高。一般情况下肯定没有人拿自己的信用开玩笑,但“校园代理”们自有高招。

  近日,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多达150余人。代理告诉学生小郑,只要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内得到2000元,是通过“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平台拿钱的,并且“内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还款。小郑有些犹豫。但经过两天思想斗争,他决定赌一把。在代理的指引下,小郑很快在“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校园贷”平台注册了账号,48小时之后,他拿到1.8万元。按照约定,小郑自留了2000元,并将其余1.6万元转给了代理。“几天后,当我再用自己的账号登录这两个平台时,网站显示‘该账号不存在’。”小郑心里的石头落下了,原来真的能屏蔽。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想法,他立马将这条“生财之道”分享给了几个高中“老铁”。此后两个月,小郑一共发展了20多个下线,下线又继续发展下线。其实诈骗团伙是用身份信息在“校园贷”网站上把学生的用户名更改,学生无法登录,便会对“屏蔽贷款信息”一说深信不疑。

  去年8月,吉林某高校“校园代理”招聘兼职学生,在各大分期购物和分期贷款平台上为“内部人员”刷单,并承诺每单给300元的酬劳。他要求同学们在某平台上分三期贷款900元,而后同学们贷出的钱都被及时还上。出于此次可靠的经历、熟人的介绍以及较高的佣金,几位大学生欣然答应。此后,大学生们陆续收到了第一期还款和第二期还款,几个月后却迟迟等不到代理的还款,无奈之下不少学生用自己的钱填补“窟窿”。前期之所以可以偿还,都是从大学生转给他们的贷款套现所得,从骗取的下一批学生中抽取。涉及其中的不少学生为抽取提成再发展下线,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涉案学生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严重匮乏令人痛心,在他们眼中,个人征信信息是可以拿去做交易的筹码,而传销方式的引入,让更多的被害人变成了犯罪嫌疑人。“祸莫大于无信”,对于这些在校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十分惨痛的教训。

  危害三:担保学生,轻信他人吃锅烙“难自保”

  另一位同学表示,自己在网上了解过“校园贷”的真实利率,学校也普及过这方面的案例,自己和周围同学都不会去这些平台贷款。而当记者问到“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请你帮忙用你的信息帮他贷呢”,同学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还是会劝他不要贷,哪怕我帮他去凑钱。”这位同学的警惕性很高,可很多同学轻易把个人信息泄露给别人,现在一些贷款平台只需学生证、身份证就可以申请到贷款,导致信息被他人冒用而莫名其妙背上贷款,要不是接到催款电话、短信还全然不知。去年三月,河南大学生因赌球欠下60余万贷款,分别用28个同学身份信息在不同平台贷款,最后无力偿还以跳楼结束生命。近日,黑龙江一位大学生因泄露个人信息,被人冒用在某平台上借款,催款人员的电话骚扰让其不胜其烦,换号后以为可以了事,没想到催款人员竟来到学校找到该同学,至其无法正常上课,为了躲债在外租房还要三天两头的换出租房,无奈之下报警。

  记者借用在校生朋友身份信息注册某平台,1000元的贷款,只要注册,然后网上填写身份证、校名、银行卡号、辅导员的姓名电话即可。辅导员电话一栏填写的是记者自己手机号,并没有接到核实电话。平台缺乏基本的反查机制,让并无太强偿还能力的大学生借款如同探囊取物。不少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信贷常识,对在校生的身份并不珍惜,甚至对欠贷不还对自己今后造成的信用污点毫不了解。相关专家认为,在“校园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高校有必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风险和诚信教育,让更多学生知道:个人身份信息,是绝不能出卖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