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由其性质决定,投资者需根据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来选择投资产品。而互联网金融理财则不然,它的风险由平台风控能力决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投资就可逃离“风险”二字(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财产品均无法逃脱),它作为银行的有效补充,本身做的就是银行认为风险高且不愿意做的资产。既然风险本就偏高,互联网金融能做的首先是控制风险,而不是避免风险,风险也不可能避免。
“担保+建模” 看上去很美
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包括两个: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为此,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担保+建模”的方式覆盖这两类风险。可问题是,风险真能避免吗?
先说“风控模型”,即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建立风控模型,从而掌握不同个人特征对应影响到违约率的程度,并将其固化到风控审批的决策和业务流程中,最终指导风控审批业务的开展。可再好的评级或评分都只是借款人的贷前判断罢了,贷后呢?由此,为了弥补借款人发生违约,平台继而进入“第三方担保”,可借由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只不过是将风险暂时转嫁给这些机构罢了,一旦这些机构出现资不抵债或经营不善,丧失兑付能力,风险又会回到平台自身,最终受损的还是投资人。
即使平台对外公布逾期率,说担保费率可完全覆盖逾期率,投资人也不可尽信。因为,该指标并不透明(很多都是平台自己说了算),只有以严肃的银行账户现金交易记录审计为基础所计算的逾期率数值才具备参考价值。而这就涉及平台的实际风险水平和实际担保能力的公开透明,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披露,投资人就会根据贷前借款人的评分及较低的逾期率。误认为平台“没有本息损失”风险的判断,明显有误差。
“票据/抵押” 安全看得见
平台宣扬“本息保障”的理念,使互联网金融投资过早得打上了刚性兑付的标签。投资人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投资行为,而非银行储蓄。既然是投资,那必然有风险,不可能说把互联网金融当银行、甚至比银行储蓄还要美,既要求平台给高收益,还要平台承诺本息安全。即使平台愿意刚性兑付,投资人其实也无法准确把握它是否真有这个能力。平台能做的是尽力控制风险,例如陆金所采用三级风控和监管体系,再比如仟邦资都(www.cgstate.com)专注上海第二套住宅抵押,这些都是控制风险的手段,因业务模式不同而各有差异。
对投资人而言,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观察一旦借款人缺失还款能力时,平台具体的补救措施,那些不受制于第三方资金高低的,实实在在的保障措施。其中,最具偿付能力的保障手段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和上海房产抵押担保了。前者是银行向付款人开具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对持票人来说,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就如同收到了现金;后者则是投资人的每笔出借资金都有一套借款人的房产抵押作担保的保障方式。以仟邦资都(www.cgstate.com)的上海优质非唯一住宅抵押为例,一旦借款人违约,可以房产处置所得偿付投资人本息,而上海房产因市值稳定,资金回笼快速,成为资产抵押的首选。此外,仟邦资都(www.cgstate.com)还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设立流动性基金,一旦发生违约,流动性基金会第一时间回收债权与收益权,按时兑付投资人本息。
最后,身为投资人,需认清不能一味要求平台给你承担投资风险,所谓的“保住本金”,可不是让他人来帮你保住本金,而是自己要学会甄别风险,将风险最小化,只有这样,投资才是健康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