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正文

浅议董颖夫文化现象

时间:2022-03-01 11:08:53    来源:中华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湛社琴 李素华

  摘要:纵观董颖夫七十多年的人生,在长安形成了董颖夫文化现象。此现象在长安乃至陕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弘扬柳青精神,助推长安文学的发展,是董颖夫的人生目标。本文通过对董颖夫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文化产业的陈述,引导民间资金持有者对发展地方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柳青精神 传承 董颖夫文化情怀

  一、前言

  董颖夫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学柳青,弘扬柳青精神,是长安护柳第一人。长安是他的生养之地,文学是他的精神食粮。他以实际行动坚守文学的高地,为文学青年搭建成长平台。

  (上图为:2021年6月19日,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秦岭》杂志主编董颖夫在陕西省柳青文学研会举行的电影《柳青》、魏宝荣长篇小说《古镇春秋》等研讨会上)

  二、存在的问题:曲折的文学之路

  董颖夫是初中老三届的返乡青年,他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创作。他的创作有了一定的成绩后,生活依然贫困。他有十个兄弟,生活水平处于社会最底层。1988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一大家人的生活靠他在基层文化站每月15元生活补助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艺不养家,穷则思变。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下海创业。筹款、征地、建厂。造纸厂投产后,骑着自行车跑销路。经过多方努力,他把产品从省内销往省外。

  解决了生计问题,他又回到热爱的文学道路上来。他立志要向柳青一样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和文化事业中去,用文笔展现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为前人树碑,为后人铺路。

  三、理论基础:以实际行动弘扬柳青精神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董颖夫实际行动为文学青年服务,他的理论指导就是柳青精神。

  董颖夫初知柳青,是上初中时的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朴实生动的语言深深地震撼这个懵懂少年。尤其是梁生宝的生活情景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于是他找来《创业史》一口气读完,从此便于柳青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2年,著名作家柳青来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扎根皇甫14年,跑遍全县乡社,结合农村的工作实际和生活经历,创作出长篇小说《创业史》,创造了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他的创作态度,创作实践,创作倾向形成了令后人敬仰的柳青精神。柳青精神涵盖四点:

  1.投身党的建设事业第一线,扎根农村,体验生活,用朴实生动的文笔描绘出新中国的创业蓝图和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创作出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2.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反应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他对农业生产的真知灼见。

  3.培养扶持新兴作家,为他们铺路搭桥,让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稿酬捐赠给皇甫,造福群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5.董颖夫不仅践行柳青精神,还为传承和弘扬柳青精神做了大量工作。

  (上图为:2021年10月15日上午,董颖夫在长安唐村举行的邢小利《柳青年谱》研讨会上发言。)

  1996年,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出于对柳青的敬仰,想把柳青墓园整修一下。苦于没有资金来源,找到董颖夫谈了此想法。二人一拍即合,董颖夫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他说,“要弄咱就往好里弄,花多少钱,我包咧”。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策划重修柳青墓园,“柳青广场”,建“柳青纪念馆”,成立“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柳青文学奖”等,为长安打造了一个响亮的“柳青文化品牌”,轰动全国。

  二十多年了,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他说:“我为弘扬柳青精神所做的工作,是为了鼓励人们以后也在文化领域多一些关注和投入。不少人说老董拿自己的钱去干这些没效益的事很傻,但我更看重的是长久的精神文化的传播带给我家乡,我的国家长远的影响。”

  他设立的陕西省柳青文学奖,每三年一届,已经进行了五届。柳青文学奖成为鼓励全省文学创作的重要奖项,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好作品,好作家。

  他成立的柳青文学研究会,成员不断增加,囊括公务员、大专院校的教授,社会名家等各个阶层的人士。2006年开始,他着力打造柳青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出资编辑出版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刊《秦岭》。迄今已编辑出版《秦岭》正刊五十二期,《秦岭特刊》十一期。给长安乃至全国的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平台。柳青文学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柳青研究文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在长安》。

  他还组织编排、演出现代秦腔剧《柳青》。此剧除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外,还在剧团演出了一百多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他拍摄了《柳青》纪录片。从2011年开始,柳青纪录片形成了六级毛片,后更名为《柳青在黄甫》,转西安电视台联合摄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并获全国纪录片奖。

  他联络100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举办了柳青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

  他亲自去学校、单位宣传柳青精神。接待省内外文艺团体,包括中科院研究人员,电视台、报社记者等参观者,向他们介绍柳青精神。

  四、深入生活 ,笔耕不辍

  董颖夫是长安县沣河西岸人。沣河是长安八水中历史故事最多的一条河。西周丰镐二京建在沣河两岸,《诗经》自沣河边发源。汉武帝在沣河畔开凿昆明池,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这儿产生。 董颖夫70万字的文集《沣浪集》取自他的笔名“沣浪”,意为沣河里一朵逆流而上激起的大浪花。

  五、汇集历史,泽被后世

  董颖夫组织编辑出版有关长安方面的文史资料。有《长安百村》4部、《老长安》3部、《辛亥革命与长安》等,这些作品获得了省市作协文史资料一等奖。

  六、搭建平台,承前启后

  董颖夫在民间成立了长安作协,一至三届费用全由他出。出资10万,组织长安优秀作品评奖。2019年12月20日,改革开放四十年长安区优秀文学作品颁奖典礼在长安文化中心举办。此活动征集长安籍作家正式出版的书籍67部,邀请省市名家评出优秀文学作品18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工作者。充分凸显了对长安文学工作者的关爱和扶持。

  董颖夫和省上徐剑铭联合出资支持了陈忠实的《白鹿原》。为邢小利新作《柳青年谱》《陈忠实研究》等召开专题探讨会。对李希栋和青年作家魏宏源的作品进行专题研讨,组织王峰作品的首发式。

  七、参政议政,为民请命

  董颖夫当了长安县五届政协委员,献言献策一百多篇(条),80%以上被政府采纳。他的提案是有利于长安经济发展、长安百姓民生。如生态建设、惠民工程和农村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等。没有得到满意回复,他就执着地反复提案、追问和跟进,时任长安区政协主席说:“老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不仅是企业家,更是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八、为长者谋福,为仁者扬名

  董颖夫投资34万到长安的几家养老院,让疗养院的设施更加完善。他还为家乡修路、建校出钱。给慈善将军朱子桥修陵园。朱子桥是抗日义勇军总司令,给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谱曲流传至今。

  九、诗组 护柳人的青青柳林

  护柳人的青青柳林

  柳芽青青护柳人,文化产业依柳青。

  长安护柳人

  在陕西秦岭北麓的沣河畔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董颖夫没有显赫的头衔和巨额财富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是一户平凡人家的小伙挚爱的文学开阔了青春视野

  灵动的思维如柳芽奇迹般把长安文学盘活将文学喻为喜欢的女子付出终身

  1、范文带来自信

  1967年从长安沣西中学毕业回村 问个媳妇都难

  贫困中的董颖夫生活跌入低谷 有人给他介绍了个瘸子相亲

  此举伤了他的心 想起在校时作文曾经当范文在班上朗读

  如此自信让他提起来了笔杆 梦想的翅膀从豆腐块开始 长大

  2、文学的能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处女作《真实的故事》在《西安晚报》与读者见面

  《钢锭子和刀片子》《分家》《上任以后》联袂出演在《群众艺术》上

  《出墙花》荣获特等奖 小说《石榴花》在《长安》绽放

  诗歌小说故事连连出台如一株树苗从草丛里露出头

  在县文化馆负责文艺创作很想为文学作者办点事实

  几经努力《长安文艺》编好 却没钱出版那个急 令他心焦

  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有点儿远群众文艺活动需要经济支撑

  3、找钱

  恰逢 长安县招聘文化站专干董颖夫被顺利录取

  可那时的文化站专干负责催粮派款刮宫流产这些事儿占据了所有时间

  经过几个难眠的夜晚1998年他决定下海办厂挣钱养活家人还能为助文添力

  造纸厂是首选经过十年运转心愿的羽毛飞上天

  积累了一些资金后环保的要求厂子停办他二次创业搞建筑淘金几桶金后

  二三十年的建筑生涯里文学艺术的梦从雏形拓展得异常丰满

  4、文学之火燎原

  1992年 长安县要成立作家协会经费是个关键

  他一声承诺 承包了所有开支

  挚爱让他的文学梦羽毛丰满文学的投入让他心花烂漫

  他一次次为文学艺术的殿堂推送新星的举动没有间断

  构筑柳青系列的文章从书面到现实 从平面到立体

  实实在在 从柳青走过的路上举起了护柳的一面大旗

  5、柳青文化助推噐

  1996年出资两万元由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出面给柳青的墓园征地修墓

  为守护文学的神圣柳青的神圣他竭尽全力拿出修建柳青纪念馆的方案

  被扼杀在摇篮搁浅十年后 他心中烧燃的火焰不灭

  2006年出资两万元召开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活动策划会

  六个项目当场敲定修柳青文化广场建柳青纪念馆树柳青雕像

  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成立柳青文学研究会形成了柳青文化系列工程 护柳人的蓝图在构筑柳青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起起伏伏一一实现

  上千人的纪念大会柳青文化系列工程吸引了游人眼眸护柳人实现自我突破

  6、秦岭 秦岭

  《秦岭》《秦岭增刊》是他埋藏在心里的夙愿

  2008年1月《秦岭》创刊号出版后作者从陕西到全国各地

  不断收割着高端粮食的丰惠13个春秋50期《秦岭》10期《秦岭特刊》

  播种到上百家大专院校初涉文学的少年从这起步跻身名家的中坚力量

  再次崛起董颖夫这名农家少年本着对文化的狂热

  为陕西文化大省的发展增砖添瓦

  7、灵动的文学

  几百万字的个人作品集《沣浪集》许多作品获过奖

  董颖夫出版个人作品专辑有8本黄甫村柳林青青插柳成荫是民间俗语

  柳青文化现象如柳林柳青文学馆柳青文学奖柳青故居恢复多样化传播

  在柳青文学奖暨纪念活动捐款仪式上他带头捐款10万后

  个体老板跟着他捐出了柳青文学基金如今成为陕西品牌代表着一种精神

  三年一次的陕西省评奖已经花去董颖夫去五百万

  一大批优秀佳作从平面到立体让陕西文化大省更加扬眉吐气

  8、柳青文化品牌

  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上演柳青的形象第一次被搬上舞台

  柳青研究会由几人壮大成由教授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组成的两百人的队伍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柳青精神在华夏大地开花结果

  护柳人让柳青精神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青青柳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一个农民之子凭借着一支笔一身胆一腔豪情拉起了柳青护柳的大旗

  旗帜下集结了一批批文学勇士从这儿出发……

  9、柳青精神

  南董北曹 听起来有点玄 长安人并不陌生 其中的董 就是董颖夫

  他说活着就要有尊严地前行 这是他在长安区政协的发言中所说

  《秦岭》《秦岭特刊》柳研会会刊依靠秦岭延绵的山脉

  不 是龙脉 在四季更替中 传承华夏文化的精髓

  柳青文化品牌 红色旅游的景点

  10、护柳人

  2021清明刚过嘉华小区老中青三代人研讨着买稻种的梁生宝

  大名鼎鼎的《创业史》吸引了南来北往的眼神这是长安城半个多世纪的传奇

  蛤蟆滩的小伙子当家做主庄稼人凭借质朴壮大生活前景

  护柳人董颖夫在皇甫村让游客笑着掏出买稻种的钱

  皇甫村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后成群的文学青年走进柳青研究会

  创研开发着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三年一次的文学大奖颁出陕西的荣光

  文学顺应时代舞台将长安的古韵传递马王村自古就以农耕起家

  读书传家的土地上护柳人在青青的柳芽儿里演绎农耕的典范

  回归自然的愿望如风铃让长安在青山绿水里长长久久和鸣

  柳林青青 秦岭青青 护柳人的梦 青青

  十、结束语

  结束语:董颖夫传承和弘扬的柳青精神,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力助的文化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象,引领着乡邻以及更多的人崇尚文学,崇尚文化,崇尚民族高尚的精神。他搭建的各种文化平台,推动了文化的纵深发展,激励作家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民族复兴摇旗呐喊。他出资编辑的长安史书已成为长安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修建的柳青墓园,朱子桥陵园等人文景观,让子孙后代记住,在这块土地上有这样卓越贡献的仁人志士,同时也牵动了长安陆游业的蓬勃发展。董颖夫把自己用智慧,汗水,岁月获得的财富,投入到自己最钟情的文化事业上,境界之高,情怀之大,令人称奇。他的善举为更多拥有财富也拥有梦想的人做出了表率——把钱花在民族大业上,花在子孙后代的福祉上。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难得十全十美。但只要能做到一全一美,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愿董颖夫的这种文化情怀,能吸引更多有实力有抱负的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柳青,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一样,成为陕西文化领域的旗帜,载入史册。

  十一、参考资料

  1.董颖夫:永远的柳青 2015年5月27日

  2.董颖夫《沣浪集》2018年12月23日

  3.柳青文化在长安大地延续 《深圳特区报》2019年3月

  4.《董颖夫先生口述录》

  十二、作者简介

  湛社琴,笔名湛江、湛之晴。陕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当过工程师,记者、编辑,现为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创研部副主任。曾在《中华诗词》《星星诗刊》《微型小说月刊》《青年作家》《飞天》《奔流》《鸭绿江》,《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国石油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出版小说集《丝路故事》和诗集《大漠魂》。有散文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李素华,教授,陕西人,执教语文数载。随笔散文见诸报端。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