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秦创原创新总平台设立,定位于陕西最大的创新驱动平台,陕西最大的孵化器。
从其名字看,“秦”是从秦汉至今,代表陕西;“创”代表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原”则是要追根溯源,打造创新驱动平台。
历经三年发展,秦创原成效如何?让我们从成果看,到底何为秦创原?
创新驱动的加速器
01 政策引导推动
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十条措施”,有效激活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02 平台渠道多元
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举办各类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
03 转化成效显著
2021年-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
创新力量的聚集地
01 平台资源赋能
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
02 研发投入提升
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是2020年的2.38倍。
03 新质力量聚集
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非能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4家、居西部首位;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15家,居西部第2位。
04 技术成果颇丰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
05 产业发展加速
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36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近30%。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未来产业形成先发优势。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
创新发展的服务平台
01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
02 创新人才加速聚集
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03 科技金融效能增强
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