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未来有10%的人会成为专业精英

时间:2018-07-10 10:20:15    来源:综合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原标题:未来大学可能是一种“学习空间”

未来大学可能是一种“学习空间”

如今人们急切地探讨未来大学的形态,因为大家相信世界在不久的将来会被人工智能颠覆,而大学必须改变自己,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甚至是引领新世界发展的人。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了一场“对话未来大学高等教育论坛”,该校校长席酉民在论坛上详细解析了他对未来大学的理解与设想,给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他认为,未来大学应该是一种“学习空间”和“科学生态”。

“我们必须理解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以及这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席酉民总结《零边界成本社会》《奇点临近》等书籍,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以及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发表的对于未来世界的分析和预测说:“几大推手会改变这个世界。”

席酉民所说的“推手”包括极端长寿;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计算世界;新媒介的生态;超级结构组织;全世界互联,物联网的兴起等。他相信,“共享和共生”是未来社会的两个关键词,而共生又分为两种,一是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共生,二是人与机器的共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颠覆”将无处不在,其发生的具体逻辑是:互联网、物联网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发达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催生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改变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改变商业模式,最后引发整个社会的变革。

“这就是未来的逻辑。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的情景和需求,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怎么发展。”席酉民说。

要重塑大学教育,需要从教育这个更宽泛的概念谈起。席酉民认为,未来,教育“消灭无知”的功能已经失去了,因为人们太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但是拥有的知识可能是很肤浅的,这时候需要有能力去判断和整合这些知识,然后上升为智慧。

他设想,未来人们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时期就获得了最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的兴趣。在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以后,便跟随兴趣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可以进大学念书,也可以不进大学念书。

而未来的大学,不再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一个环节,而是帮助人们追求兴趣的“学习空间”“科学生态”“网上得不到的,需要互动的,需要研发的就去大学,可能上6年或者8年”。

顺着这个思路,今年2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宣布在苏州太仓市建设融合式教育实验基地计划,探索未来大学和校园的新形态,为再定义“大学”提出了一个方案。

席酉民计划把这个校园打造“六个圈”。第一个圈是学习超市;第二个圈是创新工厂;第三个圈是研发群落;第四个圈是标准和认证平台;第五个圈是创业圈;最后一圈是社会和产业联盟。拿创新工厂举例,席酉民说:“初中生或者老人都可以来做实验项目。”

“这种情况下大学可以念一门课,也可以念20门课,只要你学分够了,可以贴一个标志,这个人从这里毕业了,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建立了基础的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后,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席酉民透露,这个教育实验基地计划2020年启用。

他认为,应试教育和高考之所以让人痛苦不堪,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机制。而当人们的观念转变成为满足兴趣而学习之后,“教育资源立刻就会涌现出来了”。

“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强不是什么都会,而是在感兴趣的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这个绝招利用网络放大出去,就有巨大的效益,你的价值就是无限的。”他认为,未来有10%的人会成为专业精英,即从事科研活动和研发机器人的专家;20%的人会成为行业精英,即有专业素养、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业界领袖;另外的70% 主要任务则是“享受生活”。

如果真如席酉民所说,该如何让70%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自如地生存和享受生活呢?这有待未来大学进一步探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亚茹]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