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独家原创>正文

陕历博亮相“博物奇妙夜” 盛世礼物彰显“周秦汉”三朝文明

时间:2018-07-12 09:00:04    来源:西部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一个人夜间独自游览博物馆是一个很神奇的感觉,它让你跟历史走得更近。”7月10日,爱奇艺文博类综艺“博物奇妙夜”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场精彩上线。节目中,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带领观复博物馆创始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青年演员张晓龙、孙茜一起夜访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展陈列,他们在馆藏文物中分别选择了灞桥纸、淳化大鼎、高奴铜禾石权作为自己心中的“盛世礼物”。

  淳化大鼎 西周青铜鼎“一哥”

  “这次感觉太不一样了,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夜晚参观博物馆。”电视剧《甄嬛传》中太医温实初的扮演者、演员张晓龙选择了在“国宝馆”陈列的淳化大鼎作为代表盛世的“礼物”。淳化大鼎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也是迄今出土的圆鼎中最大者,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9年12月10日,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史家塬村村民在院子里修建窑洞时发现了3件青铜器,其中就有这件淳化大鼎,于是立即报告了淳化县文化馆。淳化大鼎造型接近西周早期的堇鼎和大盂鼎,所以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最迟不会晚于康王时期。商周时期,除了司母戊鼎相传出土于商王陵以外,其他的大型青铜鼎全部出土于窖藏,唯独这件淳化大鼎出土于墓葬,并且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该青铜大鼎现藏于咸阳文保中心。

  淳化大鼎高约1.2米,口径约0.8米,重约226千克;平沿,方唇,有两立耳,腹壁下垂,三足而立。欣赏一件青铜鼎的外观,大多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先观看口部和双耳,再观察腹部,最后是足部,从头到脚,一览无余。在这件鼎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的夔龙纹,夔龙纹样尾巴卷曲,仅有一足,圆目突出,张口卷唇。在鼎的两耳外侧,分别装饰着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在口沿下方,装饰着六条夔龙纹。每两只夔龙,左右相对,中有扉棱,形成一张巨大的饕餮面。在每张饕餮面的下方,正中装饰着一个牛头,好像饕餮巨大的嘴巴。牛头纹饰通过高浮雕的形式,表现了牛的五官和犄角,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古代进行祭祀的时候,牛、羊、猪被称为“太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的话,只能称为“少牢”,由此可见,牛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鼎的腹部一周,铸有三个耳鋬,鋬上装饰兽面,兽耳高耸,双耳内装饰有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在鼎足的上部,浮雕兽面,四角突起,巨目利爪,阔嘴欲噬。下面的三足,与上面的三个耳鋬,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使得此鼎看上去非常稳重。

  高奴铜禾石权 秦代衡量制度的见证

  “它们是历史的老者,在等待我们这些后辈来到它们面前,告诉我们这千年的故事……”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女崔槿汐的扮演者、演员孙茜在参观博物馆时,被展柜中那件“高奴铜禾石权”深深震撼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举措,其中还有一项非常卓著的贡献就是统一了度量衡。度,即长度;量,即容器;衡,即重量。铜权,就是衡器的砣,民间俗称“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称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般引申出来的。

  “槿汐姑姑”选中的“高奴铜禾石权”是1964年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秦代铜权。据考古专家的鉴定和对铭文的研究,认为这是秦庄襄王三年或秦始皇三年所铸,发给高奴郡(故城在今陕北延川县境)用的石权。秦始皇廿六年,将权从高奴调回咸阳检定,加刻秦始皇诏书;秦二世执政,又把权调回做了一次检定,并补刻诏文,但还没来得及发还高奴,秦朝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这个权在两千多年后出自阿房宫遗址。经实测,该铜权重30.75公斤,铸刻有诏文等一百多字,是研究秦代衡量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灞桥纸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看博物馆,主要是看文明的节点。纸,浓缩了信息量,改变了文明走向。”著名收藏家马未都选中“灞桥纸”作为自己心中“盛世礼物”。

  1957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1965年,相关单位对灞桥纸进行了反复检验,确认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麻。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发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它说明这种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于灞桥古纸仍存在诸多争议,但主流的观点认为,西汉时期的灞桥纸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而东汉时期的蔡伦则在改进和推进造纸技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记者赵争耀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