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独家原创>正文

甘肃环县新模式破解农村交通山大沟深“顽疾”

时间:2017-10-15 00:0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新网兰州10月14日电 (记者 侯志雄)时至深秋,甘肃环县黄土塬上,大小车辆沿着山坡川流不息。周志华一家人坐着通村公交车从亲戚家返回。“前些年,我开着‘蹦蹦车’拉着一家人去转亲戚,现在有公交车方便多了。”他所称的“蹦蹦车”即农用机动三轮车,在农村是农民得力“助手”。

  周志华所在的环县环城镇周源村周源组有110户人家460多人,近一半农户家中有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当时不懂得还要考驾驶证,车买回来就上路拉货了。”数年前,他驾驶着“蹦蹦车”经常给工地拉砖,来回拉运粮食,有时还顺路捎带拉村民。直至3年前,同村一农户驾驶“蹦蹦车”载人侧翻到山沟中。“‘蹦蹦车’拉人心里很不踏实。”周志华说。

截至2017年9月,甘肃环县有2万多辆农用低速载货汽车驾驶员分别签订了《承诺书》。环城镇周源村村民周武指着挂在家中的签了名承诺书说:“开三轮车不能拉人的”。 李卿 摄

  “喊话话容易,见面面难。”地处黄土高原的环县境内山大沟深、梁峁交错,大小沟壑达1万多道。随着当地脱贫攻坚力度加大,截至去年底,环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55公里,当地21个乡镇的251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畅。当年的泥泞坎坷土路成为水泥路、柏油路,农民出门难、行路难逐渐成为历史,硬化后的村道车辆来往穿梭,也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农用三轮车曾是当地农民出行的最好选择,伴随而来的交通事故频发现象一度成为环县交通管理部门的“头疼事”。

  “部分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车辆安全技术性能差、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大、管理上存在死角盲区等原因,致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环县公安局长程伟看来,随着农村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警力不足对当地农村偏远地带的交通安全管理一度感到“鞭长莫及”。

  今非昔比,如今在环县农村道路上,农用三轮车非法载人的现象业已“绝迹”。数年前还对“蹦蹦车”上坐满人“司空见惯”的周源村村民周武说:“承诺书签了字,不能拉人的。”他所称的“承诺书”是环县当地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中针对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出台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驾驶责任书》和《承诺书》。至2017年9月,环县当地有2万多辆农用低速载货汽车驾驶员分别签订了《承诺书》并且挂在家中显著位置。

随着环县脱贫攻坚力度加大,截至去年底,环县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55公里,当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畅。 李卿 摄

  实际上,环县不仅农用三轮车非法载人现象得到有效管理,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整体网格化管理模式。

  环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军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了以“1+1+3”为基础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在环县的21个乡镇设立了农村交警中队,由1名交通警察、1名派出所民警和3名乡镇干部组成。”后来,随着工作力度加大,县上又从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先后招录了数百名交通协管员,形成了“1+1+X”模式。他说,这些交通协管员全部分配至各交警中队工作,主要负责开展辖区农村道路的隐患排查、路面巡逻、安全宣传和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在顶层设计方面,环县还制定了《“1+1+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实施意见》,并通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考评办法和交通事故约谈制度,与所辖21个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采取层层包抓机制,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纳入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李军说,环县已形成“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触角在组”的交通安全管理网络。通过明确乡镇主要领导为本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农村交警中队5项职责,逐级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有效改变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失管漏控”的现状。

  环县木钵镇国道211线有18公里从该镇穿过。“过境车辆车速快,事故发生率高。”木钵镇农村交警中队长蒋继贤说,“如果发生事故,县交警大队到现场就需要用30多分钟。”现在该镇交警中队在辖区能够做到五分钟内出警。不久前,木钵镇交警中队民警迅速处警,仅用25分钟成功救助了3名事故伤者,受到了当事人家属及群众好评。

  “出警快、反应快、救援好,先救人后保护现场。”蒋继贤说,每个乡镇交警中队都有固定联系的吊车、拖车车主及卫生员,可以以最快速度,在消防人员和医护人员到来前为救援伤者节省时间。自从木钵交警中队成立后,各流动路面巡逻检查到位,各乡镇实行错时制,联勤联动,农村路段提高路面见警率,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完)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