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评论>正文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鼓动新声”——实践赋能非遗文化探索

时间:2025-06-28 13:28:19    来源:中华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鼓动新声"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深度调研。通过专业调研与创新实践,探索安塞腰鼓文化历程。

  在冯家营村,队员们清晨就跟随老艺人晨练场景。推开王永军制鼓工坊斑驳的木门,浓郁的牛皮鞣制气息混合着桐油的清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木窗斜射进来,在浮动的尘埃中勾勒出一道道光柱,照亮了这座承载着千年技艺的"鼓艺殿堂"。

  "这些鼓最长的已经用了三十多年。"王永军抚摸着其中一面鼓的鼓边,团队小心翼翼地托起鼓身,感受着鼓腔传来的沉稳质感。"这面鼓的重量比我们之前测量的新鼓要重不少。

  一张上好的鼓皮,要经历整整二十八道工序的锤炼。"王永军边说边将浸泡好的牛皮平铺在木架上,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湿润的皮料上娴熟游走。他拿起半月形的刮刀,手腕轻轻一抖,刀锋便精准地削去一层毛发。"这是第三道工序——刮青,力度要恰到好处。重了会伤及真皮层,轻了又去不净毛囊。"

  工坊的窗棂,在王师傅专注的侧脸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双粗糙的大手时而如抚琴般轻柔,时而似打铁般刚劲,在皮料上演绎着传承百年的技艺密码。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在这充满仪式感的制作过程中,他们读懂了什么叫"工匠精神"——那是在岁月长河里沉淀下来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质感。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