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曝光台>正文

北京地铁是什么气质

时间:2016-10-14 14:00:09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

2012年5月31日,早高峰,北京地铁国贸站1号线通往10号线的通道。

  每天,数以千万计的人群汇入北京地铁,一段地下旅程后,散没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越来越大,线路也愈发复杂。十年间,摄影师张星海穿行其中,记录下种种最真实自然的动作和神态,也记录下那些持久的迷茫、诱惑和欲望。

  4分09秒精细定格北京地铁种种日常

  站台上人群摩肩接踵,被重重栏杆隔成不见头尾的蛇形。“嘀嘀”开门声中,男男女女一股脑涌入,继而东倒西歪又严丝合缝地“镶嵌”在一起。他的领口扯开了,龙头文身在胸前若隐若现;她的鞋子挤掉了,剩下一只徒劳无功地拎在手里;婴儿被母亲绑在身后,挣扎着从布袋中探出头来……行至终点,车厢一片狼藉,黄衫大妈正试图叫醒呼呼酣睡的男子……

  4分09秒,由56张照片串联组合而成的短片《北京地铁剧场》,精细定格了北京地铁的种种“日常”。摄影师张星海从作品中精选出这些图片并配以真实音效,让人如同置身川流轰鸣的地下空间。而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从确定拍摄“北京地铁”到结束专题,居然坚持了十年。

  一切都源于2006年那场讲座。彼时数码相机刚刚兴起,供职于媒体的张星海攒了很久的钱,买了台佳能350D,一时却不知道该拍些什么。正好佳能常请专家讲解相机使用方法,张星海有空便去旁听。在北京电影学院朱炯老师的一次纪实摄影课上,他被对方利用十年寒暑假拍摄,记录西北地区普通人生活的专题《西北望》深深吸引了。

  从陕西永寿县走出的张星海,对那些陕西农村县城特有的场景极有共鸣。“我突然明白,打动人心的摄影不是花花草草和漂亮的风景。而要关注人,关注当下普通人的存在。”时隔多年,他仍能清晰回忆起刹那间“醍醐灌顶”式的领悟,仿佛找到了摄影真正的原点。

  那次讲座后,张星海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应该拍摄的方向。家住通州,每天往返两小时花在地铁上,促使他将目光对准这条维系城市运行极为重要的动脉,以及日复一日在自己身边走走停停、上上下下的人们。

  盲拍和抓拍

  决定拍摄后,一进地铁,张星海就将相机挂在脖子上,或者攥在手里。可按快门容易,将镜头对准陌生人,总是难免令人胆怯。

  起初,张星海只敢拍别人的背影,或者拍拍车厢里的乞丐、卖唱者,慢慢胆子也就变大了。他笑言有天自己状态很好,见到站台上一位中国女孩与黑人小伙相拥,女孩正闭眼等待对方亲吻,便“特别自信”地走上前去。就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女孩发现了他,一把拽住相机带并找了警察。为了避免冲突,张星海直接打开相机后盖,曝光了整卷胶卷。

  过于投入和“勇敢”会带来麻烦,张星海调整思路,改为谨慎地征求拍摄对象意见。这回顺利得多——来北京旅游的年轻夫妇,肩膀上扛着一大袋水果的“老外”都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事后看着屏幕上那些幸福的笑脸,那些友善的拍摄对象,他又觉得不对劲——这种“配合”不是他想要的。

  张星海意识到,征求对方允诺依然是个错误。盲拍和不经意间地抓拍,成为他探索后的最终选择,同时也得以观察到人们形形色色的有趣反应。“有人非常麻木;有人习惯性地歪头;有人会回头看是不是在拍别人。有些人比较在意,想看看是不是拍了他,希望我删掉。”

  “删掉多可惜呀。”

  “无所谓”,张星海淡定地摇摇头,“很奇怪,后来发现删掉的都不是特别好的照片,好的(照片)都不是类似情况下拍的。”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摄影师和影像之间的“缘分”,尤其是纪实摄影,时间的堆积很重要,无法强求。张星海不觉得十年拍摄是个太过困难的坚持,他坦言自己并没有苦行僧般每天花大量时间去坐地铁,基本都是上下班、工作外出时乘坐地铁顺便拍摄。不追求囊括所有线路、所有时间段等“全面”,也不追求每天非要拍到什么东西。“影像往往自己会‘撞’上来,我有意去准备反而没什么收获。后来就想,随意一些,让它来找我吧,时间长了总会出一些好照片,就是对摄影师的一种奖励。”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