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台>正文

壮族爱情信物绣球“转行”成民族体育“新秀”

时间:2014-12-25 22:44:04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新网靖西12月25日电(钟建珊)冬至刚过,暖阳包围着广西靖西旧州古街,微风轻摇柳絮,鹅泉水缓缓向越南流去。旧州老妇少女搬个小板凳依靠自家门前,手指捻动针线,又开始了一天的绣球刺绣工作。

  靖西县文化与体育局长农俊杰25日介绍,旧州绣球文化源自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旧州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绣球之乡”。在旧州,自小学习绣球刺绣是每个女人的必修课。

  旧州绣球习俗源于民间传说:古时一对壮族青年男女因对唱山歌产生爱慕之情,后遭人妒忌,男青年被诬陷入狱。女子为表对爱情忠诚,连夜绣制绣球作为定情信物。此后,绣球成为民间象征爱情至死不渝的信物,抛绣球则演变为壮族女子挑选丈夫的方式,并在中越边境广为流传。

  目前,活跃在旧州的刺绣艺人有三百多名,每年生产手工绣球20余万只,是中国最大的手工绣球产地。

  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渊源颇深,因而绣球文化在东南亚十分盛行。在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不少当地人会制作绣球,并有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

  “手工绣球在港澳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销量不错,华人们通常借绣球表达两地相思祝福。”旧州一家手工绣球店老板赵金玉说,她的婆婆是旧州有名的老艺人黄肖琴,因能制作古老复杂的“堆绣”,被誉为“中华巧女”。赵金玉坦言,由于当前绣球产业凋敝,绣球工艺也逐渐没落,“堆绣”技法面临传承断层危机。

  农俊杰说,制作一只手工绣球需花费手工艺人近两天的时间,但售价仅为15至25元人民币。生产时间成本与售价不对等,是导致手工绣球技艺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州民众将抛绣球发展成为一项民间竞技运动:在开阔的田野或农场,竖一杆十米余高杆,顶端置直径70公分钢圈。参赛者将绣球甩出,成功穿越钢圈者为胜。抛绣球竞技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当地民众都会自发组织抛绣球比赛。中越边境民众亦受到吸引,组队前来挑战。

  2012年起,当地政府顺势将这项运动发展为民族体育项目,鼓励民间和学校开展抛绣球比赛,“飞奔”的爱情信物成了挽救绣球文化的重要方式。

  今年,靖西县文体局在旧州建立绣球文化广场,并投入资金建造绣球比赛设施。近日,该局向旧州村订做5000只比赛专用手工绣球,送给当地学校,作为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之用。

  “将绣球文化融入体育,并向学校推广或许是延续绣球文化最好的方式。”百色市体育局副局长孙彬认为,把绣球由爱情信物发展为民族体育,对绣球文化产业和技术传承将会有很大帮助。

  据介绍,靖西县现已逐步将抛绣球比赛推广至全县中小学学校。孙彬透露,下一步将尝试把绣球元素融入舞蹈,发展新的绣球文化。“当务之急是在学校推广绣球文化,只有培养新一代的‘绣娘’,旧州绣球文化传承才有希望。”(完)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