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权威解读 | 数字交通2025、2035

时间:2019-07-30 12:00:05    来源:交通运输部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数字交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促进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不断融合、交互作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建设,近日,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了《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的四个原则

  创新引领,数据赋能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升出行和物流服务品质,让数字红利惠及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

  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制度优势,推动政企、行业、部省间协同发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构建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数字交通产业生态。以数据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促进政企间数据双向转化运用。

  防范风险,保障安全

  兼顾创新发展和安全发展,防范化解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

  勇于探索,试点先行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以试点为重要手段,汇聚技术、智力、产业等资源,通过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数字交通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未来,数字交通应该是这样的↓

  到2025年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升级迈出新步伐,数字化采集体系和网络化传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成为北斗导航的民用主行业,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公网和新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实现行业应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出行信息服务全程覆盖,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行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交通与汽车、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和新技术应用水平保持世界先进。

  到2035年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天地一体的交通控制网基本形成,按需获取的即时出行服务广泛应用。我国成为数字交通领域国际标准的主要制订者或参与者,数字交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全球领先。

  七个体系建设数字交通

  构建数字化的采集体系

  ●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

  ● 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

  ● 推动载运工具、作业装备智能化

  构建网络化的传输体系

  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交通专网与“天网”“公网”深度融合,推进车联网、5G、卫星通信信息网络等部署应用,完善全国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网络,形成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提供广覆盖、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的网络通信服务。

  构建智能化的应用体系

  ● 打造数字化出行助手

  ● 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

  ● 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

  培育产业生态体系

  聚焦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技术,鼓励优势企业整合电子、软件、通信、卫星、装备制造、信息服务等领域资源,构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高效适配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测试、检测、认证综合能力建设,促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快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技术行业应用。鼓励建立协同创新产业联盟,积极开展产业化应用示范,促进各类主体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国家关于数据安全的要求,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网络安全职责,健全信息通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预案管理等工作机制,建立专家库。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确保各级安全防护合规达标。加强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进重要信息系统国产密码应用、重要软硬件设备国产化应用。加强对交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完善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行业网络安全标准。

  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完善面向数字交通应用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维。按照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相关标准。加快自动驾驶国家及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制造、测试评价、网络安全、数据共享、运行使用等标准。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数字交通标准协同发展机制,发挥企业在标准研究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协调、交流与合作。

  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 营造发展环境

  ● 多渠道筹措资金

  ● 促进创新应用

  ● 加强人才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