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张扣扣案:用换位思考凝聚“正义”共识

时间:2019-01-11 10:30:02    来源:正义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除夕当天“为母报仇”连杀父子三人,震惊全国的陕西汉中杀人案被告人张扣扣一审被判处死刑。庭审中,辩护律师主要从情的角度陈述,希望法庭“刀下留人”。从判决结果看,这样的诉请未获法庭认可。被告人当庭表示上诉,其最终命运有待接下来的法律程序裁决。 

  今天,我想说的是这一案件在普通民众中引发的争议。围绕该不该“刀下留人”,普通民众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站在张扣扣的角度,认为其年少时母亲被打死,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关爱,最终“为母报仇”属“事出有因”,应该留其一命;另一方站在被害人立场,认为张扣扣为实施犯罪蓄谋已久,杀死并非凶手的王家父子,于情于法都不可饶恕。 

  不同的立场,反映了不同的正义观,很难简单用对错作判断。民众情感因为对案件的不同判断导致撕裂,对法治建设来说恐非福音。换位思考,即便不能完全达成共识,至少一定程度上相互理解,或是我们应该做的。 

  什么是正义?如何保证社会规则是正义的?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一个概念:“无知之幕”。具体含义是,假设所有人聚集在一个大幕的后面,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此时众人制定的规则、所作的决定,才可能是正义的。简单一点说: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时,你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用“无知之幕”理论分析本案,场景就是:一个人在幕后发表意见,究竟死刑还是“刀下留人”才正义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大幕拉开,他可能是局外人,可能是张扣扣,也可能是被害人王家父子。 

  你认为应该死刑,但大幕拉开,你就是张扣扣;认为该留其一命,大幕拉开,你是王家父子。如果这是最终的结果,您还笃信之前所认为的正义吗?这是假设,但假设可以让我们换位思考,而不是简单认为对方正义观“大逆不道”。 

  “你能保证一辈子不受冤屈吗?能保证一辈子不碰到需要以命相搏的屈辱吗?”认为应该判死刑的人,或受到这样的诘问。的确,虽然社会和司法有了巨大进步,但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仍难以百分之百打包票。公力救济对公民保护越及时、越充分,私力救济就会越少。这是就总体而言的,具体到本案,根据法院对张扣扣父亲申诉的复查结论,当年其母亲案件的判决并无司法不公问题,张扣扣杀人“事出有因”的“因”,不过是他自认为的不公。 

  而认为应“刀下留人”的群体,也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因某个家庭成员多年前的罪过,搭上一家人的性命。当复仇被赋予某种正当性,社会将处于混乱和不稳定中,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安全的。 

  一个人,当不确定他会是张扣扣还是王家父子的时候,他对什么是正义的判断,会更慎重一些。当固守己见的双方学会换位思考,试着从对方角度认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离形成共识也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