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沉淀60年,老公交还是“青年”(组图)

时间:2015-04-13 23:01: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上世纪,市民在排队等待6路线车。图片由公交集团提供公交6路线队工作人员参加义务献血。(图片由公交市北分公司提供)6路线队档案室陈列着各种奖杯、奖状。 蓝娜娜 摄
  培养岛城首批高技能驾乘人员,打造岛城首条文明旅游公交线,创新提出“一碗水”等公交服务标准,15日,见证城市变迁的公交6路线将迎其市“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授予60年纪念日。可以说,在顺应需求延伸线路、服务品质传承发扬的新发展思路下,6路线公交正焕发活力重新上路。

  本报记者 蓝娜娜

  时代先进 首条青年文明线,他们开创服务新标准

  青岛公交6路线最早开通于1945年,线路从大窑沟行至中山公园。线路开运后,因受战争影响,曾停止运行一段时间,直至1951年4月重新开通。对于滨海旅游城市青岛而言,当年的6路线作为唯一的一条滨海旅游线路,每年载运成千上万游客,无疑也成为反映青岛形象的一张名片。

  “作为青岛公交的形象路线,6路线选拔的驾乘人员不仅都是干劲十足的年轻人,而且要求会讲普通话、形象好、气质佳,所以谁要是能被选入6路线工作,那是很自豪的事情。”曾担当6路线队乘务员的韩修坤说,虽已离开6路线一线岗位36年,但她依旧清楚地记得工作时要求的“五心、五报、五满意”以及“四准、四稳、四不开”服务准则,“大家工作积极性都很高,下了班还会坐一起商量有什么新的服务内容,记得当时在车上为乘客报个天气预报,车上乘客都集体鼓掌,这种鼓励让人很感动。”

  在精益求精的服务追求下,6路线队除在车厢内推出方便袋、针线包、医药箱等贴心服务外,还创新提出“一碗水”“活地图”“一口清”“问不倒”等特色服务内容,其中“一碗水”成为沿用至今的平稳行驶评比必备内容,“一口清”成为如今驾乘人员为乘客解答换乘问题的基本功,“活地图”成为如今驾乘人员为游客答疑解惑的绝活。

  1955年4月15日,在真情服务下,公交6路线被共青团青岛市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如今将迎来该荣誉称号60年纪念日。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青岛的公交线路仅有二十多条。在这些公交线路中,途经中山路繁华商圈以及中山公园、栈桥等沿海一线旅游景点的6路公交无疑是人气最旺的线路之一。

  如今68岁的陈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小生活在费县路的他每次出行到中山路、海边都会乘坐6路公交,而挤不上公交成为他对6路最深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山路可以说是唯一的商圈,人们假日休闲都往中山路、海边扎堆,尤其到了夏天,到海边游泳的人、旅游的人特别多,每来一辆车都得抢着上。”陈健说,虽然乘车的人非常多,但是6路线作为当时的文明风尚标杆线路,乘车的人也都很自觉地遵守乘车秩序。

  与乘客陈健的感受相同,如今已经退休的原6路队乘务员安丰琴也将最深的记忆定格在“挤”上。“当年私家车少,公交线路也不过二十多条,这里面同时经过中山路和海边的就只有6路线,所以乘车的人非常多。到了旅游旺季,车里的人都踮着脚站,一个车门就能塞下三个人。”安丰琴说,“当年5分钱就能坐车,一辆车一天大约跑10圈,一天下来能收50元的车费,相当于1000个人坐车,其他线路最多一辆车一天也就20元的收入,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黄金时代 5分钱一张票,一辆车一天拉千人

  岁月变迁 客流骤减人气降,30辆车降至6辆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随着1994年市政府东迁以及台东商圈、东部商圈、李沧商圈等众多商圈的崛起,人们心目中曾经唯一的街里—中山路人气骤降,逐渐衰落,而曾经处于黄金时代的6路线公交,也随着城市中心转移、城市交通发展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1993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郑婷婷进入6路线成为了一名乘务员,5年后她考取驾照成为6路线的驾驶员,并一直工作至今,她用22年在车上见证了6路线的点滴变化。“市政府刚搬迁的时候,其他商圈还不成熟,中山路可以说还是主要的购物场所,每到逢年过节,大家得喊着号子一起在车厢挪动,好让更多人挤上车。到了1999年,随着台东商圈、东部商圈逐步兴盛,中山路商圈人气大减,逢年过节车厢里也不会出现特别拥挤的情况,乘务员都得喊着问有没有人要上车。”郑婷婷说,时至今日,6路线公交的客流较此前的兴盛期大约减少了60%,“现在青岛中心城区的交通线路从过去的20多条增至324条,途经海边、中山路的公交车非常多,这也大大分流了6路线的客流。”

  记者了解到,由于客流的减少,如今的6路线仅有6辆车在运行,相较黄金时代的30辆车,落差依然很大。“6路车少了,发车间隔就大了,现在跟6路线路重合的车又有很多,一般等不到6路就坐别的车了。”市民王女士说。

  发展与坚守 顺应需求延长线,品牌服务在传承

  2015年3月28日,已运营了64年的6路公交线延长,线路从中山公园—大窑沟改为中山公园—泰山路,增加了科技街、海员、大港客运站、大港、小港等站点,线路全长由原来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


  “6路线客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线路里程短,很多沿海的线路都会继续向东行驶,但6路线只到中山公园,在沿海线路重合度较高的情况下,很多乘客就都选择乘坐其他公交车了。后来,有人反映从泰山路到中山公园没有直达的公交,人们到中山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必须要倒车,所以我们在调研后决定延长线路,也为这条老公交线路注入新活力。从延伸后的情况来看,随着晓港名城等新建小区的交房入住,有乘车需求的人明显增多,今后我们会根据客流情况适当增加车辆。”青岛公交集团市北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朱莉说。

  青岛公交集团市北分公司6路线队书记高秀霞介绍,在相继培养出4位全国劳模、3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0多位省、市级劳动模范后,如今的6路线已成为公交集团新进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今后,6路线将结合老城区保护与旅游线路特点,创新提高服务方式,把“青年文明号”精神传承发扬。(来源:齐鲁晚报)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