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独家原创>正文

西安孔庙最低调的文化地标

时间:2018-08-17 09:00:15    来源:西部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被誉为“中国最大石刻艺术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的西安碑林可谓声名远播,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与西安碑林同在一地,同缘一脉的西安孔庙。西安孔庙源头可追溯至唐贞观初年建于长安国子监中的孔子庙堂,它是现存古代官学孔庙中历史最久远者。之后,长安国子监及其孔庙经历了历代的数次整修和几次迁移,才最终形成现今位于西安三学街的庭院式传统建筑格局。

  西安府的“文教区”和“大学城”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统一战争尚在进行中,唐高祖李渊便“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但当时是将周公与孔子二人同祭于一庙,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以先师名分配享。至唐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房玄龄等停祭周公的建议,升夫子为先圣,着手修建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的独立的孔子庙堂。

  这座孔子庙堂建于唐都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务本坊为皇城正南朱雀街以东正对皇城安上门的第二街东侧从北数第一坊。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南关正街和文艺北路之间的北半部。国子监在该坊西部,占半坊之地。孔子庙堂在国子监中位置及建筑情况,史籍没有记载,仅从《孔子庙堂之碑》一段对庙堂的泛泛赞词可知其规模颇大,建筑有华丽的装饰。

  西安孔庙在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使文庙、碑林、府学同在一处。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西安府学文庙记》云:“扩其旧址,首建大成殿七间。次作戟门,又次棂星门,又次文昌祠,七贤祠、神厨、斋宿房、泮池……”加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建的“太和元气坊”及清代构建的七座碑亭,基本上构成了今日西安孔庙的建筑格局。

  中国古代实行“庙学合一”制度,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进行社会宣教和传播儒学的学校。据《清代西安府图》介绍,西安孔庙西侧有府学、长安学、关中书院,东侧有咸宁学、文昌宫、崇圣祠等。当时,西安府内与文教有关的建筑几乎都集中于孔庙周围,无疑此地是当时西安府的“文教区”和“大学城”。

  孔庙选址追求“天人合一”

  “西安孔庙现存建筑格局与历史记载基本一致,但有些建筑已毁,有些移建或作他用。”从2014年开始,陕西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全省孔庙调查工作,在此次调查基础上形成的《陕西孔庙调研报告》中称,西安孔庙现存的附属性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照壁、太和元气坊、泮池、泮桥、棂星门、华表、小殿(戟门)、两庑、碑亭、广场等。中轴线最南端为照壁,民国七年重建,外侧为刘晖楷书“孔庙”大字,依次向北为“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92年),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史书记载的其左右两座碑亭及东西贤关、圣域二坊已不存……

  西安孔庙本为西安地区奉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祭祀场所,由于历代王朝提倡尊孔崇儒,逐渐演变为礼制建筑,随着“庙学合一”成为传授儒家经典和宣传教化的文教圣地。“古人认为,孔庙与文运有关,它关系一方的文风兴衰,当地有了好的文风才能人才辈出。修建孔庙时不仅在尊孔,也是祈求文运,对文化昌盛的期待,所以孔庙的选址十分重要。”有专家研究发现,西安孔庙在选址上非常讲究,巧妙结合传统文化、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力求达到自然和人文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同时,西安孔庙的存在也对周围自然、人文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古代的建筑活动都会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建孔庙更是如此。孔庙在城市中的方位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风水宝地”。充满文德意象,朝气蓬勃的东南,是孔庙建立最得体的位置,所以西安孔庙择址于西安城东南隅。同时,在选址时考虑到“水排东南”的因素,在地势上选择了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形,现西安孔庙东南靠近文昌门部分比其西北部低近1米,文庙内完全能达到自然排水。

  突破困境让孔庙重放光彩

  “孔庙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是一座宏伟的明代庑殿式建筑,可惜于1959年毁于雷火。加之历史的原因,与孔庙相关的活动开展很少,孔庙名不副实,成为配角。”在西安文化学者周虎子看来,随着文庙作用淡出人们的视野后,西安府文庙殿宇的主要功能便是陈列历代名人碑刻。然而,长期以来,受历史形成的孔庙与碑林古建格局的限制,孔庙建制残缺不全、碑林环境拥挤不堪、现代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尤其是展陈功能也不健全。

  在采访调查中记者发现,西安孔庙、西安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三者相互影响,均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建制不齐、格局不全、功能受限的问题:孔庙标准建筑乡贤名宦祠长期被用作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临时展厅来使用,使得孔庙标准建筑格局残缺;大成殿1959年毁于雷火,从其中抢救出来的孔庙祭器、礼器等文物也无场所予以展陈;孔庙标准建筑东、西配殿被文物商店和临时展厅遮挡,既无法向观众展示,也破坏了孔庙的标准格局;西安碑林自1087年建立以来,一直就附庸在孔庙北侧,七个展室存放展示的历代碑刻拥挤不堪、密度极大,辅助展品无处安放、网络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扩展阅读功能也无法向观众提供;展室参观流线拥堵严重,观众体验非常差,在现有条件下,对展室文物也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更令人头疼的是,几十年来,新征集的大量精美碑刻、墓志和石刻文物没有合适的展厅予以展陈,大量墓志和刻帖只能镶嵌于西安碑林七个展室的外墙和过廊上,不但流线混乱,而且观感极差。由于条件限制,西安碑林博物馆文物库房的面积和空间均非常狭小和局促,很多石刻文物不得已在露天陈放,无法做到有效保护。

  “应该抓住此次碑林博物馆北扩的大好机遇,对碑石陈列进行科学规划调整,最好能够实现馆庙分离,恢复孔庙建制,让孔庙这座西安文化地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得知西安碑林博物馆将进行升级改造,拟向北扩至东木头市,面积将增加近一倍的消息后,长期致力于孔庙文化研究的周虎子欣喜不已,他希望“博物馆回归博物馆,孔庙回归孔庙”,让碑刻、墓志和石刻文物能有一个疏朗安全的“家”,观众能有一个舒适畅通的参观环境,孔庙恢复“真容”,重放光彩!记者赵争耀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