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要闻>正文

恋爱的感觉让人变傻?

时间:2015-01-10 01:59:39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刘伊

  在信息时报周二到周五的“周公馆”版面中,接到过读者朋友们关于爱情的许多提问,其中有一类比较类似—平时并非寡言少语的人,在遇到心仪的异性时,忽然就变得笨口拙舌,不会表达了。

  或者是,以前做普通朋友时明明相处融洽,有很多话题,在对对方产生好感之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说话才对了,只好减少交流,然后百爪挠心纠结无比,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犯下一些大失水准的错误,让自己处在被动局面。

  在这些来信里,读者们问:这说明我爱上了对方吗?是不是爱情让我变笨了?我应该怎么跟对方说话才能获得主动权?

  当然,肾上腺素短暂时间内的过量分泌会让人情绪不稳定,失去平时的交流水准—不光爱情,恐惧或者痛苦也能产生一样的效果。但仅仅是“不会说话了”可不能证明你找到了爱情,充其量只能证明你产生了“想得到”和“怕失去”的心态。

  表现失常,往往是因为“怕失去”

  对于“失去”,人们总是有深刻的恐惧,对于能够拥有的东西或者情感,即使并不是我们非常渴望的东西,一旦真的要失去时,都会引起强烈的不安,即使是想到未来有失去某样东西的可能—这件东西现在还好端端的握在自己手中,人们都往往会感觉到焦虑。

  因为这种不安与我们童年所形成的潜意识中自我的虚弱无力有关。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其实是无所畏惧的,但随着视力与身体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广阔,也越来越明确地得知自我的弱小与无能为力。几乎每一点的成长都同时伴随着挫折与不安,我们因为没有得到充足的陪伴或者正确的关注,或者其他这样那样层出不穷的理由而感觉到不完美,因为越来越感受到“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而惧怕失去—分别心一起,得失心便重。

  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它意味着我们不被需要、不被珍惜—或者直接说吧,个人价值遭到贬低或者否定,这肯定不会令人愉快。

  于是,我们在说话之前显得顾虑重重,唯恐表现不够好而被拒绝,但正是这样沉重的心理负担,让我们的表现更糟糕了。

  “怕失去”是因为“想得到”

  可是,这段关系明明就连开始还谈不上,又何谈失去呢?如果说对方是我们稳定了关系的恋人或者伴侣,反而会失去这种紧张感,对没有得到的东西产生“怕失去”的感觉,这合理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对于我们有可能得到的目标,我们的占有欲往往比已经到手的东西更加强烈。这大概可以从我们从远古时期继承下来的基因中找到答案—对于已经到手的猎物,投入的关注理应减少,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投入到那些尚未到手、但也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上去,这样才更有利于在物质相对贫乏的世界中个人生存与种族延续。

  而当物质开始慢慢丰富,人类从完全靠向外界索取生存资料的狩猎模式向半依托对已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深度开发的农耕模式之后,对于“得失”的理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农耕文明最悠久的古老中国,“珍惜眼前”与“平常心”一直是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世界的边界变得不再清晰,“进取与征服”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生活方式获得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自我领域扩张无度,对“可能获得之物”的占有欲望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理所当然。

  “怕失去”,是因为“想得到”。当在我们的眼中出现的那个异性不再是一个平常的个体,而是一个“可能攫夺的目标”时,又怎能不产生情绪波动呢?

  认清“已拥有”与“可获得”的边界

  回到前面提到的常见问题,面对一个有好感的新的异性,感觉到很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办呢?和对方聊天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会比较有主动权?

  举个例子,假设你刚毕业进入求职季,开始投寄简历,是否会因为看到一家公司就开始担心自己失去这份机会呢?

  

  有的人确实如此,喜欢把还没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一看到公司招聘启事就开始幻想自己多长时间可以在这家公司升职到中层,一看到彩票投注点就开始计划该怎么支配头奖五百万的奖金。

  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清醒地认识到“已拥有”和“有机会获得”之间的区别,并在短暂的遐想之后恢复平常心,按部就班,该做什么做什么。

  那么和异性聊天也不妨参照这种心态—不把对方当做自己人生中重大的机遇,不要在还刚有好感时就开始脑补两人未来的关系,即使说错了什么而失去和对方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不可惜。当然,也不是故作高冷,而是保持平常心,做回自己。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