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要闻>正文

做中国第一个清官的河南人棒棒哒

时间:2015-01-17 01:20:34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编者按

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1月9日起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热播。昨晚播出的是第八集《千秋之评》,本报今日刊发该集脚本,以飨读者。

  

  【片头】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一千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这块石碑上没有刻一个字!

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

孔子开先河  著书评价历史人物

【解说】《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采访】清华大学教授 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孟子讲了,春秋时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很害怕,就编写《春秋》,要让这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在这部书中,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学家效法的经典。

【采访】清华大学教授 彭林:书里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都记下来了。我们看一部《春秋》,谁做了什么坏事,这里面全有,所以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清官是河南人

【解说】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历史学具有了记录历史事实和辨明是非、评判历史人物的双重职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历史学家司马迁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特意开设了《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和《佞幸列传》,为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

那么,被司马迁记入史册的第一个清官是谁呢?

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楚国名相孙叔敖的诞生地。《循吏列传》记载了孙叔敖的生平事迹。

【画面】流经河南省固始县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春秋时期,史河洪灾频发,百姓们常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于是,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

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解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国相。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但孙叔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积蓄,死后儿子只能依靠打柴为生。

在司马迁的笔下,循吏是仁厚爱民、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官员;那些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则被称为酷吏;那些无才无德、恃宠骄横而为祸一方的官员则被称为佞幸。

自此,为清正廉洁的官员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成了中国古代编撰国史的一个传统。

东汉正直大臣李固

遭“跋扈将军”迫害

【片花】公元147年岁末,东汉首都洛阳沉浸在一片喜庆中,兴奋的百姓们走上街头,迎接担任太尉的李固出狱。因为反对外戚梁冀专权祸乱朝政,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诬陷入狱。

不过,让这位在《后汉书》中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没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狱,在洛阳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数十位大臣戴着铁铐木枷在朝廷上为李固辩护,准备与李固一块坐牢。于是,李固从牢里被放了出来。

但是,看到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高的声誉,梁冀恼羞成怒。于是,刚刚出狱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狱。在遇难之前,李固给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几个大臣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记入了正史之中。

【采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卜宪群:这封信是写给胡广等人的,说到现在国家这么艰难,还不作为的话,历史、史学家今后会做一个公正裁判的。

【解说】公元159年,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灭族。但是朝政的腐败已经无法挽回,李固所担心的东汉王朝衰败的命运再也无法扭转了。东汉灭亡之后,历史学家范晔将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写入了《后汉书》,成为后世官员们的镜鉴。

【采访】清华大学教授 张国刚:史记一个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功能,它有舆论监督功能。

北京大学副教授 赵冬梅:历史本身是一种记述,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贬。

召公下乡视察不扰民 

后人作诗怀念

【解说】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它还存在于口口相传。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史书。

【画面】1999年,吴启民第一次听说了召公的故事,听到了《诗经·甘棠》这首古老的诗歌,从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树融合在了一起。2001年,吴启民来到三门峡市黄河边,在汉代召公庙的遗址上修建了甘棠苑。

【解说】《诗经·甘棠》被称为千古去思之作,纪念的是西周时期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文王病逝后,召公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状,解民之忧。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采访】清华大学教授 彭林:召公死后,百姓思其人,敬其树,就是甘棠树。

【解说】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歌咏之,作《甘棠》之诗,也留下了“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采访】清华大学教授 彭林:中国这种圣贤和道德之教,比宗教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是靠道德、正义、公道来引领社会的。

连胡椒都贪 千年都招人怒骂

【画面】72岁的陆光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编写《钱清镇志》。

【解说】汉室宗亲刘宠,做官时正赶上了东汉最黑暗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朝廷官员的贪腐、横征暴敛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浙江会稽山的老百姓,常年被官吏欺诈,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后,简除繁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使郡中秩序井然。刘宠离任,两袖清风。几个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每人带了100文钱,前来为他送行。

盛情难却,刘宠收下了一文钱,与老人们依依惜别。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这一枚钱投入到西小江中,又留在了绍兴。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就更为清澈了。后来,绍兴人把这段江更名为“钱清江”,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下转A05版)

(原标题:做中国第一个清官的河南人棒棒哒)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